大理扎染,作为大理地方传统的染色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 出现了染缬工艺,《实仪录》中载“汉年间有染緘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而据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人物服饰研究证明 ,在白族人聚居的大理,千年前便懂得了 “染采纹秀 ”, 东晋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南北朝时期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 唐宋时期扎染纺织品更是非常流行,成为民间时尚。
从秦汉时期染织之法的记载 ,到现代大理染织业的持续发展,这一工艺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文化之中。 "青染苍洱"的扎染技艺,源自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周城村,这彰显了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周城村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大理最大的白族村,它被称为“白族扎染之乡”, 扎染鼎盛时期,周城村里 “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 白族妇女们几乎个个会扎花,户户在染布,扎染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染所采用的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自然生长的寥蓝、 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这些植物提取出的蓝靛溶液为布料赋予了深邃的蓝色, 同时也寄托了大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 扎染的工艺过程极为繁复而精湛,工匠们通过手工绑扎、蓝靛染色、定型等多道工序 ,不仅使布料呈现出高雅的蓝白色,更是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为了白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大理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 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 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大理白族扎染构图严谨,布局结构一般分为单独图像式、 中心对称式、中轴对称式、多方连续式为主。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大理扎染的图案和产品形态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如今,扎染产品已经衍生出数百种之多的图案,大小尺寸和形态种类, 都有所涵盖。从扎染包、扎染帽,到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 每一件都承载着工匠们的心血和传统文化的智慧。